欢迎您中山市互联网应用创新协会的朋友!
     官方小程序
     协会微信
     APP下载
    手机版
    网站地图   |   入会指南
官方
协会活动
近期将要举办的活动
查看近期活动
会员
申请加入
欢迎您加人协会
立即加入商会
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政策文件 协会新闻 协会活动 新闻动态 社会公益 制度建设

联系人:牛全中

手机:13560649098

电话:0760-89993399

传真:0760-89993399

网址:http://hulianwangxiehui.com

地址:中山市西区富华道41号金嘉创新港2楼236卡

新闻中心

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山市“互联网+”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分享:
浏览:2040
时间:2015/8/18 0:00:00

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山市“互联网+”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

中府办〔2016〕39号

火炬开发区管委会,翠亨新区管委会,各镇政府、区办事处,市各有关单位:

现将《中山市“互联网+”行动计划(201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7月26日

 

中山市“互联网+”行动计划(2016-2020年)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和《关于印发广东省“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粤府办〔2015〕53号)等文件精神,加快推动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入融合和创新发展,提升我市综合竞争实力,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现实意义

“互联网+”是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当前互联网加速从生活工具向生产要素转变,互联网与其他产业的结合更加紧密,“互联网+”催生新经济、催化新消费、演绎新业态和新模式,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互联网+”融合发展,展现出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正以空前的势头上升为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发展新动能,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

xxx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着力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xxx总理明确指出:“‘互联网+’未知远大于已知,未来空间无限。每一点探索积水成渊,势必深刻影响重塑传统产业行业格局。”

我市历经多年高速发展,经济发展开始步入新常态。诸如要素资源紧缺且配置效率低下、产业协同度和组织效率偏低、创新能力不足、实体经济发展空间受限等困难和问题,倒逼我市必须寻找新的“城市土壤”和发展动力。要把发展动力从要素推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逐步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就必须从城市核心资源的高度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互联网+”xx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互联网+”时代大融合、大变革趋势,推动互联网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及创新,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建设“三个适宜”更加美丽中山总目标,以发展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新业态为抓手,推动“互联网+”在中山市政治、经济和民生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和创新应用,为我市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

(一)到2017年。互联网思维进入经济社会顶层设计,全市互联网和大数据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创业创新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和大数据示范园区和示范平台开始运营,经济社会各领域互联网和大数据应用逐步普及,电子商务、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信息安全等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

——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基本完善。全市光纤覆盖能力达到330万户;光纤接入用户数达到110万户;光缆线路长度8.2万公里;3G基站累计8161座;4G基站累计23000座;WLAN热点累计3800个;无线访问接入点AP累计2.1万个。2个以上云计算平台投入应用,大数据服务体系基本完善。

——互联网政务服务基本普及。应进驻省网上办事大厅中山分厅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率达{bfb},社会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达90%。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率达80%。

——互联网与产业加速融合。互联网和大数据新业态快速发展,2个“互联网+”产业园区投入运营,形成产值规模超20亿元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1个,力争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互联网企业达2家。电子商务交易额实现快速增长。

(二)到2020年。全市经济社会互联网和大数据应用成效显著,互联网与产业深度融合,互联网应用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互联网创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创业创新活力大幅提升,5个以上“互联网+”产业园区投入运营,全市基于互联网创业创新服务体系基本完善。

——互联网与产业深度融合。互联网和大数据新业态快速发展,形成产值规模超25亿元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2个,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互联网骨干企业达5家。电子商务交易额实现快速增长。

——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普及。应进驻省网上办事大厅中山分厅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率达{bfb},社会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达{bfb}。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率达{bfb}。

三、重点行动

(一)互联网+基础设施。

行动目标:到2017年底前,全面建成光网城市和“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光纤接入能力达到100Mbps以上。到2020年底前,信息基础设施全面完善,光纤接入能力达到1000Mbps。

1.夯实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实施小区光纤改造工程。以“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为重点,成片区推进既有小区、城中村“光进铜退”,光纤网络接入能力达到100Mbps,全市既有小区基本实现光纤全覆盖。重点治理阻挠施工、索取高价入场费、签订垄断排他性协议等突出问题。引导电信运营企业针对铜缆用户开展升级光纤用户活动,出台免费提速、降低网费等鼓励措施,加快实现我市全光网覆盖。(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

——加强基站台站设置审批改革创新。推进基站无线电台站设置审批由逐个台站审批转变为整体审批和运营企业自助备案,建立事前统筹规划、事中自助备案、事后协同监管的基站管理新模式。进一步简化基站台站设置申报材料,明晰备案核准条件,推行承诺制,降低备案门槛。积极探索基站申报和管理实现全网络化,推进基站台站设置自助备案系统建设与应用,提升基站报备效率。进一步明确市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无线电管理等部门的基站管理职责,建立基站建设不良信息通报机制,提升基站协同管理水平。(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

——加快公共免费WLAN建设。推进公共区域无线接入项目建设,逐步实现全市行政办事大厅(窗口)、公园、文体场馆、医院、交通枢纽、商圈、重点产业园区、景点等公共场所WLAN覆盖,为公众提供免费接入服务。积极推动WLAN三维定位技术、流媒体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平台等应用,向用户和商家提供精准无线定位、广告推送、多屏实时互动和在线支付服务。建设全市统一的WIFI认证平台,落实接入认证、用户信息登记备案等制度,增强信息安全事件防范和溯源能力。(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住房城乡建设局负责。排名{dy}单位为牵头单位,下同)

2.加强基础平台建设。

——加快建设云计算服务平台。继续加强中山市政务云平台建设。鼓励社会机构投资建设服务经济社会的云计算平台。鼓励企业应用云计算平台,提高生产、经营、营销和管理效率,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支持云计算服务企业在设备整合、平台架构、软件开发等方面加快突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

——加快建设互联网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制定政府机关和重点项目互联网和大数据应用开发标准,引入服务和客户评价机制,应用众创、众筹和众包模式,汇聚xx软件开发商,提高互联网和大数据应用开发和实施效率。搭建数据运营服务中心,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汇集大数据服务机构,为政府、企业、平台提供数据采集、清洗、存储、xx、挖掘、分析和交易服务。(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

——建设信息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制定云计算平台安全标准,加快引进和培育云计算安全服务企业。汇聚经认定的信息安全服务商,在网络、系统、数据、软件、环境等方面,为政务云、各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化应用项目提供信息安全公共服务。(市公安局、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

3.加快发展互联网产业。

——引进培育互联网xxxx。着力引进和培育互联网和大数据企业,依法合理引导行政部门、企业等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在互联网、大数据应用方面进行需求对接。支持互联网、大数据企业以PPP模式参与政务信息化项目或公共服务平台等重点项目建设。鼓励具有优秀互联网、大数据项目实施经验的大型企业以子公司模式运营项目或承接重点项目。鼓励具备条件的大型企业对外兼并xx的互联网、大数据企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

——创建和培育“互联网+”小镇。发挥我市专业镇优势,以互联网产业或“互联网+”特色应用为依托,支持镇区按各自产业定位创建和培育“互联网+”小镇,进一步促进中山市互联网与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于一体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也具备社区功能的新型社区,探索新型专业镇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绿色化融合发展的新形式。(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各镇区负责)

——建设市级互联网示范园区。参照中山美居产业园建设模式,以市镇共建方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火炬开发区、石岐区、东区、南区、三角镇等市级互联网示范园区加快建设。(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火炬开发区、石岐区、东区、南区、三角镇负责)

(二)互联网+政务服务。

行动目标:到2017年底前,全市电子政务网络互联互通率达90%,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公开机制和政务大数据运营机制。到2020年底前,全市电子政务网络进一步完善。

4.强化公共政务。依托市电子政务云平台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快完善市网上办事大厅,逐步建立贯通市镇村各级的网上政务服务体系。推进“一站式”、“一门式”网上办理与政务服务模式,推动审批流程再造,强化实时在线监察与权力监督。推进省统一的电子证照系统应用,推广企业专属网页和公民个人网页,为企业和民众提供信息主动推送服务。推进行政服务中心、门户网站、网上办事大厅、12345热线和政务微信、微博等信息互联互通,发挥政务微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编委办、政务服务办、发展改革局、公安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卫生计生局、国土资源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国税局、地税局、信息中心负责)

5.强化政务公开。建立政府数据信息资源开放与共享机制,加快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技术在政府管理服务中应用,探索推行个性化公共服务。推进政府部门数据开放试点工作,在社会民生重点领域逐步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局、公安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国土资源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卫生计生局、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信息中心负责)

6.推动大数据深入应用。依托市电子政务云平台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集政务信息公开、投资项目审批、社会事项办理、政府效能监察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山市大数据应用平台,建立全市政务数据中心和政务数据智能分析系统。加快市政务云、档案云、健康云、食安云、教育云、位置云、工业云、商务云等云应用建设,在卫生医疗、社区服务、教育培训、高分遥感、公共安全、电子商务、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支持企业利用政府开放的数据开发新应用,推动社会服务手段创新。(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

(三)互联网+现代农业。

行动目标:到2017年底前,推进农业生产管理智能化,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有序推进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推动各流通节点的信息互联互通。

7.推进农业生产管理智能化。参照民众镇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模式,加快全市农业生产基地信息化改造,带动全市智能农业发展。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加快智能传感器、卫星导航、地理空间系统建设等技术应用。建设农村土地流转、林业互联网服务平台,提升农村土地流转、林业管理智能化水平。推广船舶自动识别、捕捞作业系统、卫星导航等海洋渔业系统应用。(市农业局、林业局、国土资源局、海洋渔业局、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

8.加快农产品流通。积极落实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政策,建设网上农产品交易平台,发展生鲜配送、特产专卖等农产品定制开发和互联网直销运营模式。鼓励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与农业企业建立商务联盟,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加快推进商务部肉菜流通可追溯体系试点建设,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建立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平台,实现各流通节点的信息互联互通,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市农业局、商务局、食品药品监管局、质量技术监督局、海洋渔业局、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

(四)互联网+先进制造。

行动目标:到2017年底前,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从2015年412.97亿元提高到518亿元,年均增长12%;坚持xx产业和产业xx并重,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力争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710亿元;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86亿元;全市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值5000亿元;打造5个500亿级产业集群,培育5家百亿级装备制造龙头领军企业、50家10亿级重点企业。

9.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利用互联网整合市级工业设计资源,完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推动我市传统优势产业产品在消费行为分析、客户需求分析、产品创新设计、产品试制、大规模定制、电子商务等环节实现用户体验信息全程互通,探索C2M、xx定制等个性化工业设计实施模式。推动我市工业设计、制造、工业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业态融合发展。(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商务局负责)

10.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布局智能制造基础产业,重点推动深度感知、信息传输、大数据、工业云等新技术在装备制造的广泛应用。依托互联网技术,推动家居产业、健康医药产业向智能家居、智能医疗产业升级。积极开展新型公共服务平台集群建设,打造智能制造、智能产品、智能装备检测、智能设计等新型公共服务平台集聚区,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公共服务。以火炬区和板芙镇为主要载体,加快研发智能风力发电装备、智能光电加工装备、智能化印刷装备、卫星应用和物联网设备等xx智能装备和机器人,打造智能装备产业基地。探索共性工厂、O2O加工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灯饰、五金、家电、服装、家具等传统优势行业产品智能化改造,建设传统优势产品智能公共服务平台。(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局、科技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安全监管局、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

11.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深入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工作,重点扶持智能制造、设备更新、机器换人等技术改造项目,大力提升工业发展的技术含量。一是实施《中山智能制造2025规划(2016-2025)》;二是鼓励企业进行设备更新;三是推进“机器人应用”工程;四是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五是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局、科技局、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

12.深入实施中山美居工程。以“互联网+”思维垂直整合中山美居产业链,推动互联网应用与工业设计、智能制造、互动展示、体验销售等产业链各环节相融合,带动中山美居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助推新型专业镇加快发展。建设基于互联网的“中山美居数字家装云”,加快建设中山美居产品3D模型库及支撑系统,推动中山美居体验酒店建设。(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商务局负责)

13.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支持企业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推动业务流程再造、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支持灯饰、家电、服装、五金、家具等企业运用互联网平台建立O2O客户服务模式,开展售前售后服务。支持企业建立客户大数据库,应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精准营销、精细服务水平。努力打造制造业、商贸业、服务业高度融合的智慧物流产业链。重点在装备、家电、服装等行业开展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推进上下游供应商无缝对接。推进工业互联网、供应链大数据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中的应用与融合,提升传统产业供应链服务能力。(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局、商务局、科技局负责)

14.强化质量监督。推动企业建立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网上质量溯源体系,逐步实现产品来源网上查证与去向追溯。加快智能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产品质量管理领域的深入应用,发展在线检测、在线诊断、在线控制和产品质量认证,提升质量xx管控水平。加强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培育面向电子商务的第三方信用服务业。健全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和产品追溯机制,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运用互联网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开展质量信用信息在线发布、质量黑名单网上曝光、区域和行业质量安全网络预警。运用微博、微信、网站等互联网平台创新品牌建设理念,发展品牌个性化设计、互联网口碑管理、品牌互动式宣传推广等新模式,提高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经济和信息化局、商务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安全监管局、工商局负责)

(五)互联网+商贸物流。

行动目标:到2017年底前,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产业,重点开展综合物流、专业物流、生产物流、商贸物流信息平台、物流标准化等建设。到2020年底前,商贸物流产业初见规模,具备现代物流供应链集成服务能力;建设集保税展示、物流、交易、服务于一体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打造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跨境电子商务离岸数据中心。

15.扩大国内外市场。落实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大力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支持商贸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以中山保税物流中心为载体,加快建设集保税展示、物流、交易、服务于一体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打造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跨境电子商务离岸数据中心。推进跨境电子商务通关、检验检疫、税务、结汇、仓储物流等关键环节单一窗口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对接“广货网上行”,组织企业开展线上线下、众筹等多种形式的互联网促销活动,扩大网络交易份额。(市商务局、中山海关、中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交通运输局、金融局、经济和信息化局、地税局、国税局、人民银行中山市中心支行负责)

16.提高口岸监管能力。推进中山市电子口岸联网建设实现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建立涵盖海关、检验检疫、外汇、边检、海事等管理部门的综合管理服务信息平台,推进外贸、商务、口岸、海关、检验检疫、边检、工商、税务等部门信息共享,推行单一窗口模式。实现检验检疫、海关、海事和边检出入境船舶信息的一站式申报。运用互联网实施“智检通”模式,推广应用“智检口岸”系统。推广移动口岸APP,向企业和公众提供通关口岸实时动态、进出口货物报关报检状态、口岸物流、仓储等服务信息。建设来往港澳小型船舶管理服务平台,推进全市口岸实时视频网络建设。(商务局、中山海关、中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山海事局、中山边防检查站、市地税局、国税局、工商局负责)

17.提高通关水平。加快对接海关金关工程二期,落实通关一体化改革任务。拓展海关无纸化作业范围,推进转关无纸化、保税加工管理全程无纸化,为企业提供海关手续网上办理服务。建立物流底账大数据,实现物流链实时监管。推广架构通用、流程统一的智能卡口系统,提高进出口货物核放效率。运用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北斗导航、雷达等技术,提高通关效率,降低企业成本。(中山海关、中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商务局、中山海事局负责)

18.加强商贸物流服务。加快建立全市物流信息平台,加快建设应用市级物流平台,推进货运车辆与仓储设施、配送网点等信息互联,实现供需信息快速匹配。依托智慧物流平台大数据体系,建立物流诚信信息平台,维护物流市场良好秩序。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北斗定位系统等技术,推进物流智能化,发展精准服务、体验服务、聚合服务等商贸物流新模式,提升现代物流供应链集成服务水平。(市商务局、发展改革局、交通运输局、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

(六)互联网+现代金融。

行动目标:到2017年底前,引导金融机构与互联网深度融合,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展业务的力度。到2020年底前,推动产融深度融合,互联网金融成为中山市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助力。

19.创新金融服务。发展互联网支付、供应链金融等互联网金融新业态。支持传统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与互联网融合创新,网络借贷、网络证券、网络保险、互联网理财产品销售、网络消费信贷等金融新模式。(市金融局、发展改革局、人民银行中山市中心支行负责)

20.强化金融监管。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金融监管能力,加强对互联网支付、金融监管、网络借贷、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和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监管,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互联网金融市场秩序。根据广东省颁布的互联网金融监管相关规章制度,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统计、监测和风险评估,加强互联网金融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升互联网金融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市金融局、公安局、人民银行中山市中心支行、中山银监分局负责)

(七)互联网+惠民服务。

行动目标:到2017年底前,家庭医生式服务覆盖全市24个镇区,全市公立医院统一接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诊疗信息互联共享;建立全市统一的微信、APP、网站、电话等预约渠道,方便市民预约就医。建设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网上办理平台和APP,开展智慧气象项目开发。建立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青年引导和服务的互动载体。到2020年底前,互联网便民服务应用基本普及。重点推进便民就医工程,医疗费用联网直接结算,完善医疗环境和就诊秩序总体向好,群众看病就医感受明显改善。建成网上妇联组织网络体系,升级打造网上妇女之家。

21.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加快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市医疗大数据库,推广电子xx、电子病历应用,推进医疗资源、医疗数据联网共享。依托市区域卫生医疗平台,开发移动医疗APP,发展网上预约、挂号、分诊、候诊、支付等互联网医疗服务。探索推进医院、医保系统等实现信息互联、远程医疗、医患互动等新模式,发展和规范互联网药品交易、药品信息等服务。(市卫生计生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展改革局负责)

2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市财政、公安、税务、教育、卫生计生等部门网上业务协同。建设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网上办理平台和APP,建立全市人口基础库、业务库、决策分析库,利用互联网开展政策宣传、信息发布、参保信息查询、参保缴费、业务办理、远程招聘、社保关系转移、个性化信息推送等新业务。建设市医疗保险结算服务管理平台和医疗保险集中数据库,推行市内医疗费用联网直接结算,加强医疗保险宏观决策分析与数据开发应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卫生计生局、公安局、教育和体育局、国税局、地税局负责)

23.探索新型青年服务互动方式。加快“我是青年”系统平台建设,建立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青年引导和服务的互动载体,进一步提高团组织对青年的凝聚和覆盖,通过团务在线管理、活动互动参与和数据实时收集,了解青年动态和实际需求,为更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年引导、教育和服务提供有效依据。(团市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24.探索天气预警信息传递新渠道。开展智慧气象项目建设。拓展气象信息,特别是预警信息,在新媒体上传播,打造一个集天气预报、天气实况、气象预警、科普宣传于一体的手机APP和微信平台。通过APP和微信,利用遍布全市的区域自动站数据优势提供各种精细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气象服务产品,为市民生活和出行提供便利。(市气象局负责)

25.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造网上妇女之家。积极构建开放、多元、立体的网上妇联组织体系,实现对妇女群众的广覆盖和有效联系。在“两微一网”的基础上,升级打造网上妇女之家,使之成为各级妇联、社会组织、智库专家、妇女群众四方供需对接平台、理论实践交互平台和话题集结平台,从而发挥资源{zd0}效能,促进服务迭代发展。(市妇联负责)

(八)互联网+文化旅游。

行动目标:到2017年,“中山文化云”平台和市级数字化文化场馆初步建成,数字文化产业获得较大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5%。大力发展旅游业,深入实施旅游业提质增效工程,支持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产业旅游、商务旅游等。到2020年,“中山文化云”完成建设,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投入运营;培育出一批新兴数字文化业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6.8%。

26.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工程。重点建设“中山文化云”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积极促进不同区域、部门和系统间的数字文化资源交汇、互通和共享,集成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库和大数据,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文化服务。加快全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完善社区O2O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开发和推广应用,为社区群众提供“一站式”线上线下联动公共文化服务。积极运用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电有线网等网络拓宽公共文化资源传输渠道,建设和运营好“文化中山”有线数字电视专区。(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

27.大力推动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扶持数字内容生产,发展数字娱乐、数字出版、网络视听等数字内容文化产业。加强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技术开发,促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数字产品的开发,大力提高数字内容的原创生产能力。积极发展现代传媒产业,加快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融合发展,积极推进中山报业数字文化产业园建设。扶持中山广播电视台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开发面向多种平台、多种媒体、多种终端的新型节目形态,建设多功能的IP电视、手机电视等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的节目集成播控平台。积极xx数字文化消费潮流,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等推动文化产品营销和文化消费形式创新,不断提升数字文化消费的水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

28.做强中山文化产业。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互联互通,建设中山市文化云平台和网上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方志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供需网络对接体系,发展在线院线、在线书店。建设数字出版内容平台和互联网文化产品交易平台,发展网络新闻出版、文学、艺术、游戏、动漫等互联网文化产品。推动本地传媒企业转型升级,对接国内大型媒体企业,以“引进来,走出去”理念,加快中山文化与产业融合,盘活中山文化资产,做强中山文化产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外事侨务局负责)

29.提升文化行政管理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水平。全面推进行政审批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推动文化行政审批“全权限上网、全流程上网”,依托网上办事大厅拓展建设统一申办受理平台,完善“一窗一网”审批模式。加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采取网络视频监控、在线监测等措施强化非现场行政监管执法,应用移动执法、电子案卷等数字化手段提升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效能。建设和推广集市场准入、数据采集、综合执法、动态监管、公共服务等于一体的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加强对互联网的文化行政执法,提升互联网文化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保障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

30.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加快建设智慧旅游乡村、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建成市级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提升旅游管理、服务和营销能力。发展在线度假租赁、旅游网络购物、在线旅游租车平台等互联网旅游新业态,开展旅游宣传推广、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等服务。在餐饮、酒店、商场、旅游等消费服务行业,培育发展线上线下联动的体验式消费、群体共享式消费、个性需求定制服务等互联网新商务。建设全市旅游大数据平台,逐步推动旅游信息向旅游企业及电子商务平台开放。开发推广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旅游APP,为游客提供个性化、互动式旅游服务。(市旅游局负责)

(九)互联网+便捷交通。

行动目标:到2017年底前,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服务体系。到2020年底前,建成集公路、水路、城市公共交通等方式的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综合运输系统效率,实现集约xx和可持续发展。

31.提升交通运输服务品质。建立健全全市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服务信息体系,整合公路、水路、城市公共交通、民航、铁路等出行信息,开发基于互联网的便捷化、个性化公共交通服务。推广电子不停车收费、公共交通一卡通、移动支付、电子客票和电子检票,提升交通支付智能化水平。开展城市“潮汐车道”、“掌上车管所”、“智能停车场”等便民服务,开展在线交通信息、出行路线规划等服务。(市交通运输局、公安局、交通发展集团负责)

32.推进交通运输资源在线集成。加强移动互联网、xxxx、无线射频识别、IC卡电子证件等技术应用,推进公交、出租车、轮渡和轨道交通数据互联互通。优化各类智能终端在公路、航道、港口、公交线网等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布局与应用,加强对车辆、船舶等运载装备的xxxx、智能监测和无线网覆盖,发展实时交通信息查询、实时xx导航、交通事故预警、道路快速救援等智能交通服务。加强交通基础设施资产智能化管理,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化管理体系。(市交通运输局、公安局负责)

33.增强交通运输科学治理能力。推进基于互联网的交通行政许可办理、综合执法、市场监管、安全应急处置等交通监管新模式向基层延伸。建立市综合运输公共信息服务大数据平台,推进公路、水路等监管系统联网,加快推进市交通、公安、海事、环保、质监等部门的数据交换和监管联动,实现对车辆、船舶等运载装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利用交通大数据挖掘分析人口运输规律、公众出行需求、枢纽客流规模、车辆船舶行驶特征等信息,提升交通运输设施规划建设、安全运行控制、交通运输管理决策智能化水平,实现交通运输建设集约xx和可持续发展。(市交通运输局、公安局、环境保护局、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山海事局负责)

(十)互联网+绿色生态。

行动目标:到2017年底前,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4年下降3%。到2020年底前,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4年下降10%。

34.强化节能和清洁生产管理。加快我市清洁生产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清洁生产企业审核、企业网上注册申报、审核信息和纯净数据的入库存储,逐级上报、分类统计和实时查询。加快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进入社会应用。发展智能电表、智能燃气表等智能计量仪器。推进能源消费智能化,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家庭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开发家庭能源管理APP和智能终端,实现对家庭用电xx控制。完善市能源管理中心平台建设,实现重点能耗企业能耗数据在线监控。发展节能低碳的智能xx交通系统。加强智能楼宇建设,建设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监管平台。(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局、科技局、环境保护局、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中山供电局负责)

35.大力发展智慧环保。加快市镇两级环境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实现环境质量、污染减排、污染源普查等信息的集约管理和环境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完善市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大气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和水环境质量在线监测系统,探索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提升市环境监测中心和区域环境监测站的应急监测能力。完善市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联网建设,加强对污染排放实时监控和管理。加强电力、印染等行业减排监测信息技术应用,加快黄标车淘汰步伐,推动机动车排气检测信息互联共享。(市环境保护局、公安局、商务局负责)

(十一)互联网+社会治理。

行动目标:到2017年底前,建成全市视频接访系统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和市应急平台。到2020年底前,推进公安信访信息系统的改造升级和深度应用,从提高全体信访民警的系统应用能力入手,探索改进信息采集和应用模式,实现及时、规范、精准录入基础信息。建成城市数字空间体系。

36.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加快社会治安防控网、平安建设信息化综合平台建设,构建网格化、智能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托网站、微信等平台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主动预防、动态管控和打击罪犯的能力。利用视频检索、人像对比、轨迹追踪、智能预警等技术加强视频监控系统的主动防控能力;结合云服务平台,开展社会舆情、治安动态和热点敏感问题在线监控分析,提升对社会治安形势掌控与应急处置能力。加快中山市行政自由裁量权标准化管理及执法监督系统的实施应用,推动行政权力运行监督手段的转变,实施并公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量化标准。在食品药品监管、城管执法、工商等执法部门推广移动办案、网上查证和在线审批等业务。建设市网上信访系统,利用网络、微信、微博、短信、视频等手段,开展网上信访,促进信访工作公开透明、便捷xx。加快市级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发展健康医疗、幼儿教育、生活服务、体育运动等社区服务O2O模式。(市公安局、司法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城管执法局、法制局、工商局、信访局、民政局、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

37.提升智慧城市管理水平。整合电子政务、应急指挥、城管监控、公用事业监管、12345热线等信息系统,建设集信息收集、指挥协调、监督实施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提升对城市规划、环境卫生整治、市政设施管理、环境保护、园林绿化、防洪防涝、污水处理等城市运行领域的统一管理水平。对道路、工厂、车站、学校等主要公共场所和公共交通、水电气、给排水等市政设施,加强智能感应、环境感知、远程监控等技术手段的建设,实现对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实时监控管理。推进地下管线智能化管理等项目建设,对违法建筑及城市污染实行在线监控。不断完善实施符合《安全防范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标准》(SVAC)的“平安中山工程”,拓展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覆盖范围。以社区为基础,建设中山市帮扶服务平台,提供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心理咨询、心理保健等居家养老助残服务。(市城管执法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公安局、发展改革局、经济和信息化局、科技局、环境保护局、国土资源局、交通运输局、民政局、城乡规划局、环境保护局、水务局负责)

38.提高规划建设水平。利用空间地理、3D建模等信息技术,建立全市城乡空间规划数据库,构建城市数字空间体系。建立网上公示、查询、需求发布网络平台,开展规划项目网上招投标,增强规划设计公开透明度。运用遥感监测、xxxx等技术对全市规划建设情况实行动态监测,重点加强生态控制线、水源保护地、城市开发边界等监控,提升城乡规划“一张蓝图”综合动态管控能力。以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为抓手,提升全市建筑设计、施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推动政府部门、建筑企业运用互联网采集、挖掘、分析和应用建筑节能降耗基础信息。构建中山市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平台,运用互联网、物联网、xxxx、地理信息等技术对建筑物沉降、位移等进行监测,提升建筑物安全管理水平。(市城乡规划局、国土资源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发展改革局、经济和信息化局、环境保护局、科技局负责)

39.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加快建设市应急平台,推进市应急平台与各部门、各镇区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建立指挥灵敏、运转xx的应急指挥体系,提高预防和处置自然灾害、社会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值守、信息报送、监测预警、指挥调度、应急保障、宣教培训、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等信息化支撑水平。发挥我市云平台优势,探索应用单兵视频系统、数字化移动救护单元等互联网应急救援装备,提升对救援人员、救援物资、救援车辆和救援现场的实时监控、快速指挥、应急调配与科学指导效率。(市政府应急办、市三防办、公安局、卫生计生局、民政局、安全监管局、发展改革局、经济和信息化局、交通运输局、环境保护局、国土资源局、气象局、中山海事局负责)

(十二)互联网+健康科技。

行动目标:到2018年底前,打造中山健康产业千亿级产业集群。到2020年底前,实现健康医药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提升,在全国“互联网+健康科技”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做出示范,实现民生经济与产业经济的同步发展。

40.构建“互联网+健康科技”政策体系。探索突破行业政策束缚的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动互联网与我市健康科技产业、技术、人才等发展优势的有效整合,从“互联网+健康科技”这一新生业态着手,探索和创新特色健康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并结合{gjj}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建设工作,逐步优化我市健康产业结构。(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卫生计生局、火炬开发区、南朗镇负责)

41.合作开展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云健康管理服务,共建健康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以政府为主体,鼓励社会资本加入,加快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移动医疗、远程医疗、数字医疗等健康服务进一步普及。依托国家健康基地,加快实施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云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培育远程健康监测、老年健康保障、基因检测服务等新业态项目和企业,通过组织实施建设“健康云”,发展以家庭为对象的云健康服务。(市卫生计生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经济和信息化局、火炬开发区、南朗镇负责)

42.推动互联网技术与健康科技深度融合。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的原则,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搭建产业服务平台、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创业投资基金等平台建设,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健康领域的深度应用。强化政企开放式合作,着力引导市场主体在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医xx流等健康医药支撑产业深度应用互联网技术,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智慧医疗、健康服务、智慧养老等健康服务业领域融合发展,实现中山健康医药服务业和健康医药支撑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互联共享方向发展。(市卫生计生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火炬开发区、南朗镇负责)

(十三)互联网+智慧教育。

行动目标:到2017年底前,建设互联网+智慧教育应用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xx教育资源,进一步推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应用。到2020年底前,推进中山教育云、“智慧校园”和xx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创新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建立多元多维度的学生数据采集系统,实现学生管理的预警、干预和引导等个性化精准化教学管理。

43.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实施“校校通”提速扩容工程,加快在线教育平台建设。建立全市教育大数据库,推进各级各类xx教学资源联网共享。支持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建设网络培训平台,推广“虚拟大学”模式,开发在线教育APP,开展移动教学、远程教学、视频教学、名师教学。推广“移动个性化学习终端”、“电子书包”等学习工具,引导学生运用互联网海量信息资源开展自主式学习。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做好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等方面,推动互联网应用与新型教育服务模式融合,整合中山市职教资源,建立中山智慧教育示范学校,建设现代职教示范体系,形成体系健全的教育新政实验基地等。(市教育和体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十四)互联网+创业创新。

行动目标:到2017年,基本形成支持劳动者创业的政策体系、培训教育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充满活力的创业机制,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新增20个创业园区或孵化基地,组建100人创业导师团指导创业,扶持1000名有创业愿望人员入园创业(孵化),3万人接受创业教育和培训;市场主体比2016年增加3万家,创业带动就业9万人。到2020年,政府激励创业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支持创业的机制进一步健全,劳动者自主创业的活力进一步激发。建成50个创业园区和孵化基地,创业导师团成员达200人,扶持5000名有创业愿望人员入园创业(孵化),10万人接受创业教育和培训;市场主体比2016年增加6万家,创业带动就业23万人。

44.积极发展众创空间。推动镇区依托互联网,建设互联网创新园区和服务中心,创建互联网经济创新示范园区。发展众创空间、创业学院、创业咖啡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壮大创业导师队伍。依托科技企业和高校,建设一批众创空间和前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孵化器、大型综合孵化器等互联网创业平台。支持建设互联网创业孵化基地,为创客提供创业空间。发展互联网与实体相结合的众创众筹金融平台,为互联网项目提供网上融资支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科技局、发展改革局、经济和信息化局、商务局、质量技术监督局、金融局负责)

45.推动开放式创新。利用微信、微博、博客等互联网媒体,发展移动电子商务、社交电商等网络营销新模式。运用互联网加快产业集群、专业镇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实施互联网创新计划,扶持创新型企业、创业者、大学生开展产品、应用、模式创新。发展开源社区、社会实验室、创新工场等互联网创新平台。支持开发互联网APP新应用,创新购物、娱乐、旅游等网络消费模式,发展交通、连锁商业、居民缴费等移动支付应用,开展房屋短租、拼车、家政等共享经济业务。支持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开放实验室、检测认证、软硬件、工具等资源,支持创新企业和精英开展技术产品研发。举办互联网创新大赛,推动互联网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局、经济和信息化局、商务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知识产权局、住房城乡建设局、民政局、交通运输局负责)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中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组织成立中山市推进互联网和大数据应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中山市推进互联网和大数据发展的各项政策,统筹协调各镇区、各部门推进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行动。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

(二)制定“互联网+”行动专项实施方案。各部门根据工作实际,采取单部门负责或多部门联合模式制定各专项“互联网+”实施方案;各镇区要将“互联网+”行动列入工作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实施方案须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职责分工,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各专项实施方案在2016年12月前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汇总报市政府审定后实施。

(三)加强宣传指导。加强“互联网+”发展的宣传xx,多渠道、多方位地开展舆论宣传,报道互联网创业创新的文化理念、先进事迹和典型企业,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增强互联网创业创新意识。及时总结各领域实施“互联网+”行动成效突出的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营造良好的“互联网+”发展氛围。

(四)加强政策扶持。落实国家和省有关财税支持、土地使用、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制定支持“互联网+”的配套政策,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与我市产业深度融合。落实国家科技孵化器税收减免政策。

(五)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资金扶持。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探索以产业扶持资金结合社会资金共同建立中山市互联网+发展基金的路径。主要支持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支持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创新模式在我市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鼓励社会资本创立创新投资基金,加大对互联网和大数据创业创新的投资。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对互联网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支持互联网企业上市融资。

(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引进互联网高层次人才,将互联网人才纳入市有关人才引进的工作范畴,对接市有关政策做好互联网相关人才的引进工作。拓宽本地互联网人才的培训渠道,着力培养一批互联网研发、应用和营运人才,并建立约30人规模“互联网+”领军人才库,选拔一批互联网人才到国内外知名互联网企业学习和交流。争取在3年时间内,建成一支扎根中山互联网产业、经验丰富的xx人才队伍,并带动初、中级互联网从业人员队伍梯次发展,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互联网人才梯队。

(七)开展示范带动。在支柱产业、政务民生等领域积极开展“互联网+”试点和示范工作,推进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发展,促进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入应用。

(八)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加强网络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和网站的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对重点项目建立上线严格测评、运行中定期检测的长效机制。推进互联网信息安全保障设施建设,深入应用和研发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安全防护技术,落实国家和省有关网络和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和信息的力度,完善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确保互联网信息安全。

(九)制定年度实施细则。为保障本行动计划有效实施,结合互联网、大数据发展特点和年度发展实际,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根据本行动计划,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部署,结合各部门、各镇区制定的实施方案,定期编制下一年度的实施细则,经市政府批准同意后印发实施。

 

 

联系我们
联系人:牛全中
手机:13560649098
电话:0760-89993399
传真:0760-89993399
地址:中山市西区富华道41号金嘉创新港2楼236卡
微信公众平台
官方手机网站
Copyright 2017 中山市互联网应用创新协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     网站地图    网站管理

xx协会微信公众号
了解大会最新动态